|
中药制剂的常规检查九
发布时间:2025/4/10 浏览次数:39
核心能力九 能正确完成中药制剂乙醇量的测定
一、核心概念 1.乙醇量 用一定方法测定20℃时各种含乙醇制剂中的乙醇(C₂H₅OH)量(%)(ml/ml)。 2.蒸馏法 用蒸馏后测定相对密度的方法测定20℃时各种含乙醇制剂中的乙醇(C₂H₅OH)量(%)(ml/ml)。 二、学习目标 能熟练测定中药制剂中的乙醇量。 三、基本知识 乙醇(C₂H₅OH) 因其对中药材各种成分有不同程度的溶解能力,因而成为各类中药制剂中常用的提取溶剂之一。各种中药制剂中乙醇量对于有效成分的含量、杂质种类和数量以及制剂的稳定性等都有重要影响,乙醇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客观反映药品的内在质量,是评价制剂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各类酒剂、酊剂、流浸膏等含乙醇制剂均把乙醇量作为控制质量的指标,特别是对于目前尚无含量测定的制剂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舒筋活络酒的乙醇量应为50%~57%、藿香正气水的乙醇量应为40%~50%、当归流浸膏的乙醇量应为45%~50%、远志酊的乙醇量应为50%~58%。 《中国药典》收载有气相色谱法和蒸馏法两种方法,其中气相色谱法包括第一法(毛细管柱法)和第二法(填充柱法),蒸馏法根据制剂性质不同又分为第一法、第二法和第三法。 四、能力训练 (一)操作用物 气相色谱仪、蒸馏装置(标准磨口)、电热套、分液漏斗、移液管(25ml)、量瓶(25ml、50ml)、温度计、分析天平、比重瓶、水浴锅等。 (二)注意事项 (1)系统适用性试验中,采用填充柱法测定时,可根据气相色谱仪和色谱柱的实际情况对柱温度、进样口温度和检测器温度做适当调整,以满足要求;采用毛细管柱法测定时,若出现峰形变差等不符合要求的情况时,可适当升高柱温进行柱老化后再行测定。 (2)因为填充柱法系统适用性试验采用的3个测试溶液的乙醇量均为4%~6%,因此若测定结果中供试品溶液乙醇量不在此范围内,需重新配制,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可靠。 (3)任何一法的馏出液如显浑浊,可加滑石粉或碳酸钙振摇,过滤,使溶液澄清,再测定相对密度。 (4)蒸馏时,如产生泡沫,可在供试品中酌加硫酸或磷酸,使溶液成强酸性,或加稍过量的氯化钙溶液,或加少量石蜡后再蒸馏。 (三)操作内容 1.气相色谱法
序号
操作步骤
第一法(毛细管柱法)
第二法(填充柱法)
1
操作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采用(6%)氰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为固定液的毛细管柱;起始温度为40℃,维持2分钟,以每分钟3℃的速率升温至65℃,再以每分钟25℃的速率升温至200℃,维持10分钟;进样口温度为200℃;检测器温度为220℃;采用顶空分流进样,分流比为1:1;顶空瓶平衡温度为85℃,平衡时间为20分钟。理论板数按乙醇峰计应不低于10000,乙醇峰与正丙醇峰的分离度应大于2.0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直径为0.18~0.25 mm的二乙烯苯-乙基乙烯苯型高分子多孔小球作为载体,柱温为120~150℃。理论板数按正丙醇峰计算应不低于700,乙醇峰与正丙醇峰的分离度应
大于2.0
校正因子测定:精密量取恒温至20℃的无水乙醇5ml,平行两份;置100 ml量瓶中,精密加入恒温至20℃的正丙醇(内标物质)5m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该溶液1ml,置100 ml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必要时可进一步稀释),作为对照品溶液。精密量取3ml,置10 ml顶空进样瓶中,密封,顶空进样,每份对照品溶液进样3次,测定峰面积,计算平均校正因子,所得校正因子的相对标准偏差不得大于2.0%
校正因子测定:精密量取恒温至20℃的无水乙醇4ml、5ml、6 ml,分别置100ml量瓶中,分别精密加入恒温至20℃的正丙醇(内标物质)各5m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必要时可进一步稀释)。取上述三种溶液各适量,注入气相色谱仪,分别连续进样3次,测定峰面积,计算校正因子,所得校正因子的相对标准偏差不得大于2.0%
测定法:精密量取恒温至20℃的供试品适量(相当于乙醇约5ml),置100 ml量瓶中,精密加入恒温至20℃的正丙醇5m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该溶液1 ml,置100 ml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必要时可进一步稀释),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3ml,置10 ml顶空进样瓶中,密封,顶空进样,测定峰面积,按内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
测定法:精密量取恒温至20℃的供试品溶液适量(相当于乙醇约5ml),置100ml量瓶中,精密加入恒温至20℃的正丙醇5m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必要时可进一步稀释)。取适量注入气相色谱仪,测定峰面积,按内标法以峰面积计算, 即得
2
计算
(1)校正因子计算:
(2)乙醇量的计算:
3
结果判定
两份供试品溶液测定结果的相对平均偏差不得大于2.0%,否则应重新测定。根据测定结果的平均值来判定是否符合规定。对乙醇量不符合规定的样品应根据规定复查
用蒸馏后测定相对密度的方法测定20℃时各种含乙醇制剂中乙醇(C₂H₅OH)的含量(%)(ml/ml)。若供试品中含有其他挥发性物质,则需先将其除去。本法操作较烦琐,根据制剂性质不同又分为第一法、第二法和第三法。
序号
操作步骤
第一法(供测定多数流浸膏、酊剂及甘油制剂中的乙醇含量。根据制剂中含乙醇量的不同,又分为两种情况)
第二法(供测定含有挥发性物质如挥发油、三氯甲烷、乙醚、樟脑等的酊剂、酯剂等制剂中的乙醇量。根据制剂中含乙醇量的不同,也可分为两种情况)
第三法
1
操作
含乙醇量低于30%者:取供试品,调节温度至20℃,精密量取25 ml,置150~200 ml蒸馏瓶中,加水约25 ml,加玻璃珠(数粒)或沸石,连接冷凝管,直火加热,缓缓蒸馏,速度以馏出液滴连续但不成线为宜。将馏出液导入25ml量瓶中,待馏出液约达23 ml时,停止蒸馏。调节馏出液温度至20℃,加20℃的水至刻度,摇匀,在20 ℃时按相对密度测定法(通则0601)依法测定相对密度。在乙醇相对密度表(表4-10)内查出乙醇的含量(%)(ml/ml),即为供试品中的乙醇量(%)(ml/ml)
含乙醇量低于30%者:取供试品,调节温度至20℃,精密量取25 ml,置150 ml分液漏斗中,加等量水,并加入氯化钠使之饱和,再加石油醚,振摇提取1~3次,每次约25ml,使干扰测定的挥发性物质溶入石油醚层中,待分层后,分取下层水液,置150~200ml蒸馏瓶中,合并石油醚层并用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洗涤3次,每次约10 ml,洗液并入蒸馏瓶中,照上述第一法蒸馏(馏出液约23ml)并测定
供测定含有游离
氨或挥发性酸的制剂中的乙醇量。供试品中含有游离氨,可酌情加稀硫酸,使成微酸性;如含有挥发性酸,可酌情加氢氧化钠试液,使成微
碱性。再按第一法蒸馏、测定。如同时含有挥发油,除按照上述方法处理外,并
照第二法处理。供试品中如含有肥皂,可加过量硫酸,使肥皂分解,再依法测定
含乙醇量高于30%者:取供试品,调节温度至20℃,精密量取25 ml,置150~200 ml蒸馏瓶中,加水约50 ml,如上法蒸馏。将馏出液导入50 ml量瓶中,待馏出液约达48 ml时,停止蒸馏。按上法测定其相对密度。将查得所含的乙醇量(%)(ml/ml)与2相乘,即得
含乙醇量高于30%者:取供试品,调节温度至20℃,精密量取25 ml,置250 ml分液漏斗中,加水约50 ml,如上法加入氯化钠使之饱和,并用石油醚提取1~3次,分取下层水液,照上述第一法(馏出液约48ml)蒸馏并测定
2
计算
根据公式计算相对密度,从表中查供试品中的乙醇量
3
结果判定
测得的数值在规定范围内,判为符合规定;否则,判为不符合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