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制剂的含量测定
发布时间:2025/4/2 浏览次数:62
核心能力一 能正确运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测定
一 、核心概念 1.分光光度法 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的吸光度或发光强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在可见光区,除某些物质对光有吸收外,很多物质本身并没有吸收,但可在一定条件下加入显色剂或经过一定的处理使其显色后再测定,故又可称比色分析。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 也称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研究物质分子对紫外-可见光(190~800 nm) 的吸收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二、学习目标 (1)能熟练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中药制剂的含量测定。 (2)能熟练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三 、基本知识 通常将波长190~400 nm 范围的光称为紫外光;人眼能感受到的光的波长为400~800nm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就是利用物质分子吸收190~800 nm 光谱区的辐射来进行分析测定的一种方法。 (一)原理:朗伯-比尔定律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定量分析依据是朗伯-比尔定律,其物理意义:当一束平行的单色光通过均匀、非散射体系的低浓度溶液时,在单色光强度、溶液温度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吸光度与吸收池(液层)的厚度(光路长度)和吸光物质的浓度的乘积成正比。其数学表达式如下: 在给定波长、介质和温度等条件下,吸收系数是物质的特性常数,表示物质对某一特定波长光的吸收能力。不同物质对同一波长的单色光可有不同的吸收系数。吸收系数越大,表示该物质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能力越强,测定的灵敏度越高,所以吸收系数是定性和定量的依据。 吸收系数可分为百分吸收系数和摩尔吸收系数两种。百分吸收系数又称为比吸收系数,指在一定波长下,溶液浓度为1%(g/100 ml)、吸收池厚度为1cm时的吸光度,用El% 表示;摩尔吸收系数指在一定波长下,溶液浓度为1 mol/L 、液层厚度为1 cm 时的吸光度,用e表示。
两种吸收系数之间的关系: (二)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因素 引起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包括朗伯-比尔定律本身的局限性引起的 偏离、介质不均匀引起的偏离和仪器引起的偏离。 四 、能力训练 (一)操作用物 常用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通常由五部分组成: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和数据处理 系统(图8-1,表8-1、表8-2)。
图8-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基本结构示意图 表8-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基本结构简介
表8-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常见类型
(二)注意事项 (1)所用的量瓶、移液管及吸收池均应经洗净后使用。 (2)在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前,应对吸收池、最大吸收波长、杂散光、狭缝宽度、吸光度的准确度等进行校正和检定,方法见含量测定中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校正项下。 (3)测定制剂含量时,应使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具有相同的pH 值。 (三)操作内容 1.实验前准备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使用
不同型号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方法和要求有所不同,使用前应详细阅读使用说 明书。 3.数据处理 (1)单组分供试品的定量分析。
核心能力二 能正确运用薄层扫描法进行含量测定
一 、核心概念 薄层扫描法 供试品经薄层分离后,用一束波长、强度一定的紫外光或可见光对薄层板进 行扫描,通过测定薄层板上的斑点对光的吸收强度或斑点经激发后所产生的荧光强度,根据扫 描得到的图谱及积分数据进行定量的方法。 二 、学习目标 (1)能熟练使用薄层扫描法进行中药制剂的含量测定。 (2)能熟练操作薄层扫描仪。 三 、基本知识 薄层扫描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分离快速、灵敏度及分辨率高、显色剂选择范围广、适用于多组分及微量组分定量等优点,在中药制剂检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六味地黄丸制剂中 山茱萸、山楂化滞丸制剂中山楂的含量测定等均采用双波长扫描法,导赤丸制剂中黄连、黄柏的含量测定采用的是薄层荧光扫描法。 薄层扫描法的测定原理是用长宽可以调整的一束波长、强度固定的光,对薄层板上的斑点进行扫描,通过测量光束经过斑点后的强度变化,求出待测组分含量。薄层扫描法可分为薄层 吸收扫描法和薄层荧光扫描法。 1.薄层吸收扫描法 用可见-紫外光的单色光对薄层板上色谱斑点进行扫描,根据扫描获得的吸光度随展开距离变化的图谱及积分数据进行定量的方法。根据测光的方式不同,薄层吸 收扫描法又分为透射法和反射法两种。透射法是通过测定光透过供试品斑点后的吸收情况进行定量的方法;反射法是通过测定供试品斑点对光的反射情况进行定量的方法,其中以反射法应用较为普遍。
由于光的吸收定律要求光通过的供试品是均匀、无散射的介质,而薄层板是由许多细小的吸附剂颗粒组成的半透明物体,当光照射到薄层板表面时,光除被吸收以外,还会产生透射、反射及散射等现象,使供试品的吸光度与物质的浓度及液层厚度不呈线性关系,给定量分析工作带来了困难,为此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解决。
(1)选择曲线中的直线部分进行定量分析:可利用在低浓度范围内,薄层板上斑点的供试品量与测得值呈线性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但线性范围较窄,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此法简便,是没有线性化功能的仪器最常使用的方法。
(2)采用库贝尔卡-蒙克方程:库贝尔卡及蒙克对光照到薄层板上的行为进行分析实验,从理论上推导出简化的方程式,应用到扫描仪上。当光照射到薄层板上的斑点时,光除了被供试品吸收、反射、散射、透射外,还被空白薄层板(吸附剂、黏合剂、玻璃板等)吸收、反射、散射、透射。在实际测量时,为了消除空白薄层板对测定结果的影响,通常先对空白薄层板进行扫描,将 空白薄层板的影响值作为基准,测定斑点的相对透光率或相对反射率,计算薄层板上斑点的吸收度及含量。
在一些仪器中有线性化器,可根据库贝尔卡-蒙克方程将曲线校正为直线,用校正后的直线定量 。
(3)利用非线性方程定量:利用计算机先求出非线性方程,然后将供试品的测定值输入计算机,由此方程求出供试品的浓度。
2.薄层荧光扫描法 通过仪器对供试品吸收可见-紫外光后发射的荧光强度进行扫描以得到吸收光谱及积分数据,从而求出供试品含量的方法。其灵敏度比薄层吸收扫描法高1~3个数量级,但适用范围较窄,可通过荧光衍生化反应扩大应用范围。
在薄层荧光扫描法中,当点加的样品量很少时,斑点中组分的浓度与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可按下述公式计算:
F=2.3K/I₀E·C·L 或 F=K'·C
式中,F 为荧光物质的荧光强度;I。为入射光强度;C为待测组分的浓度;E 为吸收系数;K和K'为常数(与荧光效率有关) ;L 为薄层厚度;K'=2.3K/I。·E·L。
在薄层荧光扫描法中,常用斑点荧光强度的积分值(色谱峰面积)代替公式中的F,斑点中组分的含量代替公式中的C进行计算。
四、能力训练
(一)操作用物
序号
仪器组成
简 介
1
光源
光源是能提供稳定的、具有一定强度的所需波长范围内的连续光源,包括紫外光源氘灯(200~370 nm);可见光源钨灯(370~700 nm);荧光光源氙灯或汞灯(200~
700 nm),其中汞灯为线光源,可提供特征辐射光谱
2
单色器
单色器可以将光源发出的连续光分解为单色光。其主要由入射狭缝、出射狭缝、色散元件、平行光装置(准直镜)等部分构成。薄层扫描仪多采用光栅为色散元件
3
薄层板台
薄层板台包括薄层板台架及驱动装置。扫描时薄层板固定于薄层板台架上,薄层板台架可进行横向、纵向移动,使薄层板做X轴和Y轴方向的移动,完成对供试品斑点的透射光、反射光及发出荧光的扫描工作
4
检测器
检测器是用来检测和放大由供试品斑点透射、反射或发出荧光强度的装置。
薄层扫描仪的检测器多为光电倍增管。主要有检测入射光用的参比光电倍增管、检测荧光用的光电倍增管、检测反射光用的光电倍增管及检测透射光用的光电倍增管。光电倍增管通过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后,通过一系列的倍增过程将这些电信号放大,从而实现对光强度的检测。
检测反射光时,光被分成两束强度相等的光,一束光由石英窗板反射到检测用光电倍增管;另一束光照射到供试品斑点上,一部分被供试品吸收,另一部分发生散射,散射光被反射用光电倍增管所接收。检测用光电倍增管与反射用光电倍增管输出信号之比,经对数转换器转换为吸收度信号。
检测透射光时,由透射用光电倍增管代替反射用光电倍增管。它的输出信号与检测用光电倍增管的输出信号之比,经对数转换器转换后得到透射测定的吸收度信号
5
工作站
具有设定仪器参数、控制仪器工作条件和信号采集、处理计算和打印输出等功能
(二)注意事项
(1)除另有规定外,薄层扫描法含量测定应使用市售薄层板。
(2)薄层色谱分析的各个步骤如点样、展开等,均会影响薄层扫描结果的准确性与重现性,因此在检测的各个步骤应规范操作。
(3)扫描时应沿展开方向自下而上进行扫描,不能横向扫描。
(4)测定记录中应包含薄层扫描图、峰面积积分值、工作曲线、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及测定结果计算等。
(5)根据实际情况,可调整供试品溶液及对照品溶液的点样量,以便于测定。
(6)为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采用外标一点法测定时,供试品斑点应与对照品斑点的峰面积的值接近;采用外标两点法测定时,供试品斑点的峰面积应在两个对照品斑点的峰面积值之间 。
(三)操作内容
序号
操作步骤
技 能 要 求
1
测试溶液 的制备
将对照品及供试品按《中国药典》标准中各项下的规定进行配制,一般应取2份溶 液进行平行操作。应用外标一点法时只需一种浓度的对照品及供试品溶液,应用外 标两点法时可配制一种或两种浓度对照品溶液
2
薄层色谱 操作
(1)外标一点法:用点样器分别将一种浓度的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交叉点于同 一薄层板上,原点直径2 mm左右,供试品与对照品的斑点数目不得少于4个,每个斑 点的点样量要相同
(2)外标两点法:用点样器分别将一种浓度的供试品溶液与两种浓度或重量的对照 品溶液交叉点于同一薄层板上,原点直径2 mm左右。供试品的斑点不得少于4个,
同一浓度或质量的对照品斑点不得少于2个。供试品每个斑点的点样量要相同,同 一浓度对照品的点样量要相同
3
展开
除另有规定外,按药品标准中各品种项下的具体规定展开操作
4
系统适用 性试验
(1)灵敏度:限量检查时,被测组分能被检出的最低量。一般采用对照品溶液与稀释若干倍的对照品溶液在规定色谱条件下,在同一薄层板上点样、展开后进行检视,显清晰的斑点的最低浓度溶液的点样量即为灵敏度
(2)分离度:用于鉴别时,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色谱中相应的主斑点,均应显示两个清晰分离的斑点。用于限量检查或含量测定时,要求定量峰与相邻峰之间有较好的分离度。分离度(R)的计算公式为
R=2(d₁-d₂)/W₁+W₂
式中:d₁为相邻两峰中前一峰与原点的距离;d₂为相邻两峰中后一峰与原点的距离;W₁、W₂为相邻两峰各自的峰宽。
除另有规定外,分离度应大于1.0
(3)重复性:同一薄层板上相同浓度的同一供试品溶液数个斑点,扫描结果的偏差。如薄层板展开后直接扫描,同一薄层板上平行点样的待测组分斑点(不少于4个点)
的峰面积测量值的相对标准偏差不应大于3.0%;如需显色后扫描,其相对标准偏差不应大于5.0%
5
上机扫描
(1)选择检测方法:检测方法有薄层吸收扫描法和薄层荧光扫描法。在紫外或可见光区有吸收的组分可选用薄层吸收扫描法,有荧光或经适当处理后可形成荧光的组分可选择薄层荧光扫描法
(2)选择测定方式:薄层吸收扫描法的测光方式有反射法和透射法。反射法是将光束照射到薄层板上,测量反射光的强度;透射法是测量透射光的强度。由于薄层材料多为白色固体,对光的通透性不好,测定结果的误差大,另外,玻璃板对小于330nm波长的紫外光有吸收,所以不能用透射法测定对330nm波长以下有吸收的物质。由 于反射法测量的是反射光,玻璃板及薄层厚度的微小变化对测定结果影响不大,所以在定量分析中多采用反射法
(3)选择扫描波长:薄层扫描可使用单波长和双波长进行测定。
①单波长扫描法:用一种波长的光线对薄层进行扫描,一般选择λmax为照射波长,根据扫描时光的形式不同,又分成单光束及双光束两种形式。其中单波长、单光束扫描 对于薄层板厚度不均匀、显色不均匀或其他因素造成的背景不均匀等影响无法消除。 因此对薄层板的要求较高,适用于扫描基线平稳、无背景干扰的薄层的测定。
②双波长扫描法:采用两束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先后扫描所要测定的斑点,以斑点对两束不同光的吸收度差值进行定量。可分为双波长、双光束扫描法和双波长、单光束扫描法。一般选择被扫描斑点的最大吸收波长为测定波长(λs),用该斑点无吸收或最小吸收的波长为参比波长(λR)。此法可消除背景干扰,减少分离度欠佳的两个斑点之间的相互干扰,扫描基线较为平稳,测定精密度得到改善。适用于背景不均匀的薄层板的扫描。
③薄层荧光扫描波长的选择:由于薄层荧光扫描中斑点的荧光积分值与组分的含量呈线性关系,因此,应关闭线性化器。薄层荧光扫描时选用单波长激发荧光,一般是选择荧光激发光谱中的最大激发波长作为激发波长(4)选择扫描方式:根据扫描时光束的轨迹不同,扫描方式有直式扫描、锯齿扫描、圆形扫描、倾斜扫描及多通道自动扫描。实际工作中,大多采用锯齿扫描。
扫描时,应自下而上扫描,不可横向扫描。扫描光束(点)的形状和大小,可通过调整狭缝的高度和宽度实现。
①直式扫描(线性扫描):以一定波长和宽度的光束照在薄层板的一端,薄层板相对于光束做等速直线移动至另一端。
进行直式扫描时,光束应略宽于斑点的直径,将整个斑点包括在内,并使斑点在光束的中心。由于斑点的中心浓度大,边缘浓度小,所以扫描得到的是光束在各个部分的吸光度之和。该方法具有扫描速度快、装置简单的特点。
若斑点形状不规则,则不能使用直式扫描。对于外形规则的圆形斑点、条状斑点及荧光扫描法的斑点,采用直式扫描比较简单。
②锯齿扫描(飞点扫描):用一定大小的正方形截面积的光束照射斑点的前端,将薄层板做X轴的等速直线移动的同时做Y轴的等幅摆动,使光束的轨迹呈锯齿状或矩
形。做锯齿扫描时,由于光束来回通过斑点,因此,斑点的吸光度积分值比直式扫描大、重现性好,能消除分布误差,适用于外形不规则斑点的扫描。
一般锯齿扫描的光点高1.25 mm,宽1.25 mm,若为高效薄层扫描,可调至高0.6mm,宽0.6mm。
③圆形扫描:用于圆心式或向心式展开后所得的圆形色谱的扫描测定。
a.径向扫描:光束由圆心向圆周方向径向扫描,扫描轨迹。
b.圆周扫描:光束沿一定半径的圆周方向移动,光束长轴可与圆周一致,也可与圆 周垂直,扫描轨迹。
④倾斜扫描:当展开通道发生倾斜时,扫描就应沿着倾斜后的通道进行。
⑤多通道自动扫描:仪器提供的程序方式,可完成多通道自动扫描。需要设定七种 参数,即波长λs及λR、扫描通道的X位置、通道Y方向的起点位置与终点位置、通道 间距离以及一次自动扫描的通道数目。一次最多可扫描30个通道,每扫描完1个通
道,就可打印出最多10个色谱峰的峰面积
6
含量计算
(1)外标一点法:当标准曲线通过原点(截距为零)时,用外标一点法定量。计算 公式:
C=F₁ ·A
式中:C为被测组分的浓度或重量,A为被测组分的峰面积,F₁为直线的斜率或比例常数。
首先通过对照品溶液的浓度或重量与对照品的峰面积求出F₁,再根据供试品的峰面积和F(直线的斜率或比例常数)求出供试品的浓度或重量。
(2)外标两点法:当标准曲线不通过原点时,用外标两点法定量。计算公式:
C=F₁ ·A+F₂
式中:C为被测组分的浓度或重量,A为被测组分的峰面积,F₁为直线的斜率或比例 常数,F₂为直线在纵轴或横轴上的截距。
首先根据对照品的两种浓度(C₁、C₂)的溶液及其吸收峰的峰面积(A₁、A₂)求出F₁和F₂,然后利用下式,根据供试品的峰面积求出供试品溶液的浓度或重量。
7
记录
记录仪器型号、薄层条件、仪器参数、相关数据等
8
结果判定
将测定结果与法定药品标准相关品种含量测定项下标准进行对比,符合要求即为合格
核心能力三 能正确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
一、核心概念
1.高效液相色谱法 采用高压输液泵将流动相泵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进行分离并测定含量的方法。
2.色谱流出曲线和色谱峰 由检测器输出的信号强度与时间作图,所得的曲线称为色谱流出曲线。曲线上突起部分为色谱峰。
3.基线 在操作条件下,色谱柱中仅有流动相通过时,检测器响应信号的记录值称为基线。稳定的基线应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基线能反映仪器(主要为检测器)的噪声随时间的变化。
4.峰高(h) 色谱峰顶点与基线的垂直距离称为峰高(h),可用于被测组分的定量计算。
5.峰面积(A) 色谱峰的积分面积称为峰面积,可用于被测组分的定量计算。
6.保留时间(tr) 从进样到被测组分在柱后出现色谱峰极大值时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保留时间。保留时间可以用于被测组分的定性。
7.半峰宽(W ₁/2) 峰高一半处对应的峰宽称为半峰宽,W¹/z=2.355σ。
8. 峰宽(W) 通过色谱峰两侧的拐点作切线,在基线上的截距称为峰宽,W=4g=1.699 W¹/2(图8-3)。
二、学习目标
能熟练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中药制剂的含量测定。
三、基本知识
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分离效能高、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适用范围广(供试品不需气化,只需制成溶液即可)、流动相选择性大、流出组分易收集、色谱柱可反复使用的特点,对于挥发性低、热稳定性差、分子量大、离子型化合物尤为适宜。科学技术在高效液相色谱法中的应用,为高效液相色谱法控制中药及中药制剂的质量提供了科学基础和广阔的前景。高效液相
色谱法已成为中药及中药制剂含量测定最常用的分析方法。
四 、能力训练
(一)操作用物
高效液相色谱仪一般由高压输液系统、进样系统、色谱分离系统、检测系统和数据记录与处 理系统组成。所用仪器应定期检定并符合有关规定(图8-4、表8-4)。
1.贮液罐;2.脱气装置;3.梯度洗脱系统;4.高压输液泵;5.流动相流量显示;6.柱前压力表;7.输液泵头;
8.过滤器;9.阻尼器;10.进样装置;11.色谱柱;12.检测器;13.数据处理系统;14.废液贮罐
表8-4 仪器简介
(二)注意事项 1.色谱柱使用和维护的注意事项 (1)色谱柱与进样器及其出口端与检测器之间应尽量减少死体积连接,减少扩散对分离的影响。 (2)避免压力急剧变化及任何机械振动。开启输液泵时,要逐步加大至所需流速,避免流速急剧变化造成柱压突然变大,造成色谱柱固定相物理损坏;柱压的突然降低也会冲动柱内填料,因此在调节流速时应该缓慢进行。避免色谱柱从高处掉下,影响柱内的固定相(如产生裂缝)。 (3)应逐渐改变溶剂的组成,特别是反相色谱中,不应直接从有机溶剂改变为全部是水,反之亦然。 (4)一般而言,色谱柱不能反冲,只有生产者指明该柱可以反冲时,才可以反冲除去留在柱头的杂质。否则反冲会迅速降低柱效。 (5)在对新柱或被污染柱进行冲洗时,应将其出口端与检测器脱开,避免污染检测器。 (6)根据流动相的性质(尤其是pH) 选择使用适宜的色谱柱,以避免固定相被破坏。以硅胶为基质的填料,流动相的pH应控制在2~8间。当pH>8 时,可使载体硅胶溶解;当pH<2时,与硅胶相连的化学键合相易水解脱落。当色谱系统中需使用pH>8的流动相时,应选用耐 碱填充剂的色谱柱,当需使用pH<2 的流动相时,应选用耐酸填充剂的色谱柱。 (7)以硅胶为载体的键合固定相的使用温度通常不超过40℃,为改善分离效果,可适当提 高色谱柱的使用温度,但不宜超过60℃。如果超过60℃,可能会导致色谱柱损坏而无法使用。 (8)避免将基质复杂的样品尤其是生物样品直接注入柱内,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或者在进样器和色谱柱之间连接一保护柱。保护柱一般是填有相似固定相的短柱。保护柱可以而且 应该经常更换。 (9)保存C18色谱柱时应使柱内充满乙腈或甲醇,柱接头要拧紧,防止溶剂挥发干燥,柱床收缩或干枯。绝对禁止将缓冲液留在柱内静置过夜或更长时间。 2.泵的注意事项 (1)防止任何固体微粒进入泵体,因为尘埃或其他任何杂质微粒都会磨损柱塞、密封环、缸体和单向阀,因此应预先除去流动相中的任何固体微粒。流动相除去颗粒物质的方法是用0.45μm 滤膜过滤。 (2)泵的入口应连接砂滤棒(或片),输液泵的滤器应经常清洗或更换。 (3)流动相不应含有任何腐蚀性物质,含有缓冲液的流动相不应保留在泵内。如果将含缓冲液的流动相留在泵内,由于蒸发或泄漏,甚至只是由于溶液的静置,就可能析出盐的微细晶体。这些晶体将损坏密封环和柱塞等。 (4)泵工作时要防止溶剂瓶内的流动相被用完,否则,空泵运转会磨损柱塞、缸体或密封环,最终导致漏液。 (5)输液泵的工作压力决不要超过规定的最高压力,否则会使高压密封环变形,导致漏液。 3.六通阀进样器使用注意事项 (1)手柄处于LOAD和INJECT之间时,由于暂时堵住了流路,流路中压力骤增,再转到进样位,过高的压力在柱头上引起损坏,所以应尽快转动阀,不能停留在中途。 (2)高效液相色谱仪进样使用的注射器针头是平头注射器。一方面,针头外侧紧贴进样器密封管内侧,密封性能好,不漏液,不引入空气;另一方面,也防止了针头刺坏密封组件及定子。 (3)六通阀进样器的进样方式有部分装液法和完全装液法两种。 (4)使用微量注射器定量时,进样量不宜超过定量环体积的50%,如20μl的定量环最多进10μl的样品,并且要求每次进样体积准确、相同;使用定量环进样时,进样量最少为定量环体积的3~5倍,即20μl的定量环最少进样60~100μl 的样品,这样才能完全置换样品定量环内残留的溶液,达到所要求的精密度及重现性。推荐采用100μl 的平头进样针配合20μl 的定量环满环进样。 (5)进样样品要求无微粒,样品溶液均要用0.45μm 的滤膜过滤。 4.其他注意事项 (1)配制流动相应用色谱纯试剂和高纯水。应用0.45μm 滤膜过滤除去颗粒物质后还应脱气,以免在泵内产生气泡,影响流量的稳定性;如果有大量气泡,泵就无法正常工作;若气泡进入色谱柱和检测器,会出现柱压不稳和基线不稳,严重时无法正常检测。 (2)使用的流动相应能与仪器系统的原保存溶剂互溶,如不互溶,则先取下上次的色谱柱,用异丙醇冲洗过渡,进样器和检测器的流通池也注入异丙醇进行过渡,过渡完毕后,接上相应的色谱柱,换上本次使用的流动相,再进行操作。 (3)在分析完毕后,应充分冲洗色谱流路系统(从泵、进样器、色谱柱到检测器流通池),特别是用过含盐流动相的,更应注意先用水,再用甲醇-水充分冲洗。如发现泵漏液等较严重的情况,应请有经验的维修人员进行检查、维修。 (4)操作结束后应填写仪器使用记录和各色谱柱的使用记录,并记录本次测试药品及柱中的保存溶剂。
|